Web2.0,是相对Web1.0(2003年以前的互联网模式)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一次从核心内容到外部应用的革命。由Web1.0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模式向内容更丰富、联系性更强、工具性更强的Web2.0互联网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互联网新的发展趋势。
Web1.0到Web2.0的转变,具体的说,从模式上是单纯的“读”向“写”、“共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迈进!从基本构成单元上,是由“网页”向“发表/记录的信息”发展;从工具上,是由互联网浏览器向各类浏览器、rss阅读器等内容发展;运行机制上,由“Client Server”向“Web Services”转变;作者由程序员等专业人士向全部普通用户发展;应用上由初级的“滑稽”的应用向全面大量应用发展。
总之,Web2.0是以 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 Friendster、Del.icio.us、43Things.com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
web2.0:正在变化中的互联网
谁在炒作web2.0提到我希望继续深入web2.0,虽然这个名词已经传播得较为广泛了,但是我以为还有很多值得说的,而且web2.0只是一个符号,它表明的是正在变化中的互联网,这些变化相辅相成,彼此联系在一起,才促使互联网出现今天的模样,才让社会性、用户、参与和创作浮到表面成为互联网文化的中坚力量并表征了未来。以下的提纲稿算是为中文网志年会准备的,还有很多思考没有成熟和完善的地方。先贴出来,今晚离京16日回来再展开。
一、web2.0的基础
那些认为web2.0是炒作概念的人忽视了互联网在泡沫后沉潜的这几年中发生的大大小小变化,一些应用和商业模式或者概念在这几年里获得了发展,才导致web2.0的出现。我觉得这包括如下内容:
1、咳,咳,首先是用户习惯的改变和用户需求的改变。这句老套的话却明确在发生,我们从上网“冲浪”到自己“织网”,从寻找信息变成分享信息。web1.0创造了一大批网民,从中诞生了web2.0的网民,而web2.0的潮流将会创造更多的织网者。
2、技术与资金的壁垒正在降低。现在我可以120元包月享受速度还算不错的ADSL网络,而且域名和虚拟空间价格也能接受,最关键毫无技术功底的我也能利用建站程序轻松搭建我的blog,并且css模板和js语句方便我组织我的blog。
3、开源程序+开放内容+开放API。开放的精神正在笼罩着互联网,正是这些敲响了技术集中和内容集中以及网站先发壁垒的丧钟。它不仅提供了开放的精神,而且让资源变得非常容易获得,同时开发提供了参与与分享的可能。开源程序众所周知,而开放内容则以MIT开放课程和wiki百科为典型代表,开放API不仅让web有更好的联结,而且方便用户自己创造。
4、GPL、CC和Copyleft版权。是这样一些版权协议确保了web2.0的可能,促进了知识创造与知识传播。这些协议的功劳比想象的要重要得多,而且web2.0会像web1.0伴随火热的版权讨论一样,在未来产生新的版权讨论热潮。我和很多人一样期盼这类版权协议能够深入改变知识的创新与传播。
5、我觉得微支付也比想象中要对web2.0的意义大。因为电子商务在一开始就基于b2c、b2b和c2c的方式并且应用互联网的技术平台,能够促进个人电子商务的发展。而web2.0将加速个人电子商务尤其是c2c交易,这个过程中,微支付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paypal、支付宝等应该算是典型,同时paypal同时还有力支持了开源软件和其它分享行为。
二、web2.0的精神
这些我觉得基本大家都达成共识了。
1、个人、去中心:这个太具有标志性了,基本上web2.0的绝大部分服务都存在一个个人标识明确的页面。
2、社会化:我认为web2.0基本等于社会性网络
3、开放、共享
4、参与、创造
三、web2.0的技术与典型应用
1、rss、xml、ajax、traceback、tag等,这些技术并不是革命,也不一定最新出现,但是web2.0让其广泛应用,代表着技术的应用创新,参考1、技术创新与应用创新:blog、qq群与web2.0,2、应用导向的技术创新
2、blog、wiki、sns、文摘、group
四、web2.0的网站特点
1、分散化,小型站点的发展:类似flickr、delicious、feedburner这样广受欢迎的站点并不需要很大的规模,因为用户参与其中。
2、用户主导、用户参与、用户建设,参考互联网用户自主时代与互联网企业的用户为王策略
3、输入输出与cms的组织方式,可读写,参考1、rss,聚合的无数可能,2、Blog、CMS与网站内容的组织
4、用户忠诚与用户(社区)文化
5、服务型
五、web2.0的商业问题
1、用户付费的可能:这一点在国外已经证实完全可行的模式,但是在国内确实比较难说,只是我个人持比较乐观的态度,还是很看好这种模式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实现的。
2、小型网站的可能:成本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3、web2.0产业链条:比如bsp、rss搜索、rss处理等等。
4、微支付:个人对个人的商务即web2.0电子商务实现的基础。
5、长尾模式的商业理念:这是一种平台化的思路,其实现方法有多种,它和分销等有本质区别,强调小规模交易在技术平台支持下的可能及其利润创造。回头再述。
6、行业应用:我觉得这是最直接的,依旧保持原有的商业模式和利润来源,只是网站组织和与用户的关系改变,而且更强调服务。比如IT行业网站的web2.0化已经比较明显;旅游行业网站的web2.0正在进行;人才招聘方面已经有了不少web2.0的应用等等。
Web2.0的技术本质
通过对于数百个Web2.0应用的考察可以发现(考察列表参见上一篇博文),在这股Web2.0应用的大潮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技术、内容和用户三方面的相互作用,用户创造或附加内容,技术提供内容组织和与用户交互的手段,内容或基于内容的互动满足用户需求,这似乎是一种三角关系,但在文后的图中将用户作“个人”到“社区”区分,对应于从强调数据到强调技术的差别,用一个四象限图容纳所有的Web2.0应用(这个图示只是模糊的示意,没有具体的指标体系,经不起仔细推敲)。任何一个成功的Web2.0应用都是这三方面结合的复杂有机体,任何单独的方面都难成气候。特别对于技术和内容来说,还必须到达相应的阈值、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行。
“技术”、“内容”与“用户”在Web2.0应用中呈现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互动”特征,这些特征是这些年来Web相关技术的发展(具体说来是语义Web技术、数字图书馆技术以及Web服务技术)所带来的。
首先,在Web上任何信息都可以被看成是“资源”(也即W3C定义的Resource:能被标识——即具有URI——的任何东西),任何资源都是“可寻址”(URI解析)的。对于数字图书馆来说也是这样,任何被管理的资源均被看成是有独立标识的存在,其内部可以是简单或复杂的“包”结构(Warwick Framework),相互之间也可以有各种复杂的关系(包含、交叉、嵌套),但其独立性与可管理性是同时存在的。我们可以看到在所有的Web2.0应用中,数据可标识、可管理性是一个基本特点(RSS、微结构、微内容),用户也是作为一类特殊的数据存在于系统中(也即刘韧说的“用户必须经过注册才算2.0应用”),也是可以标识和管理的。
其次,除了数据与数据需要建立联系之外(现在好像还没有哪个2.0应用采用Ontology的,当然XFN、DCmetadata等也可以算作初级本体),数据与描述性数据(元数据)也需建立起复杂但是可控的联系,这些联系常常用到大量的标准或非标准的XHTML/XML进行编码(其中涉及大量的标准规范)。这样的数据在系统层面就形成了信息甚至知识,通过系统实现特定的功能,即产生了丰富的Web2.0应用(这种思想与数字图书馆和语义Web如出一辙)。
第三,各类数据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需要有想象力的组织模式把他们组织起来。不同的数据所对应的组织方式也是不同的,Web2.0的应用除了要满足数据的权威性(可信的和可验证的)要求之外(目前似乎还不能满足跨应用系统的可验证性,这正是语义Web的目标),也常常要满足动态的、随需产生的、自学习的、多视图的组织要求。例如社会性网络就可以看成是以用户数据之间的某种联系建立起的关系。目前Web2.0的大多数应用都倾向于采用轻量级的Web服务方式(以REST为主),并不排除将来重型的行业应用或大量的同类应用以Semantic Web Services方式进行自动发现和组织,目前体系架构方面的标准规范尚未成熟,但是应用已经等不及了。其负面影响将是:改变语义Web和Web服务的发展路径。应用主导技术,对于W3C来说将是十分可怕的,但是谁让它的东西那么笨重和不好用呢?市场已经等不及了。
基于上述三点,结合目前语义Web、Web服务和数字图书馆的相关技术(以后再详细分析),我们可以管窥Web2.0的未来发展路径,同时也可以预测图书馆2.0(或者数字图书馆)的一些发展趋势。